新闻中心 / NEWS CENTER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美国对华关税升级背景下,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趋势及战略意义
发布时间:2025-04-14    浏览次数:74

双碳”战略叠加关税壁垒

再生资源成大国博弈的战略要塞


一、当前经济形势与国际贸易背景  

4月2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“对等关税”的行政令,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%的“最低基准关税”,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。其中,美国对中国实施的“对等关税”税率为34%,对欧盟为20%,对巴西、英国为10%,对韩国和日本分别为25%和24%,对印尼和泰国实施的税率分别为32%和36%。


美国近年来以“国家安全”和“产业保护”为由,对中国在内的多国商品加征关税,涉及机电、新能源、金属制品等领域。此举加剧了全球产业链重构压力,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面临成本上升、订单转移等挑战。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在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中激起千层浪。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,双边贸易关系紧密且复杂,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绝非简单的经济行为,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动机与战略考量,隐藏着两个全球大国在资源领域的较量。  


在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下,中国正加速推动内需驱动、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。再生资源产业作为资源安全保障和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,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。  


二、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现状  

随着美国“对等关税”的落地,中国快速推出反制举措,特别是对铜市场而言,尽管白宫宣布铜暂未被纳入全面关税清单,但全球贸易战的持续发酵仍在铜市引发剧烈震荡。清明假期,外盘铜市场在关税冲击影响下出现大跌,其中LME铜跌幅达8.95%,COMEX铜跌幅达10.21%。毫无疑问,贸易战的白热化波及到了铜精矿和废铜的供应。


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资源循环利用,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意见,设定2025年、2030年循环利用率目标,推动全链条体系建设。2024年商务部等九部门提出完善回收网络,推动 “两网融合”。先后出台了《“十四五”循环经济发展规划》《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》等文件,地方层面通过税收优惠、专项补贴、园区建设等政策扶持再生资源企业。2023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超4亿吨,产值突破1.5万亿元,废钢、再生塑料、再生有色金属占比超70%。长三角、珠三角依托制造业基础形成产业集群;中西部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区域性回收网络。  


三、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趋势  

(一)资源安全保障需求上升  

中国铁矿石、铜、锂等资源对外依存度超70%,再生资源可替代原生资源进口,缓解地缘政治风险。美国关税导致部分原材料出口受限,再生资源内循环价值凸显。  

(二)技术驱动产业升级

数字化回收: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回收溯源,提升效率与透明度。  

高端化应用:再生碳纤维、再生稀土等材料逐步进入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领域。

(三)碳中和目标的加速推动

再生资源行业每吨废钢、废铝利用可分别减少1.6吨、11吨碳排放,是钢铁、有色行业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路径。  

(四)国际竞争格局变化

欧盟《新电池法规》、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均要求产品使用一定比例再生材料,倒逼中国再生资源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。  


四、发展再生资源的战略意义  

(一)经济安全维度

降低对外依赖:再生金属可满足国内40%以上的铜、铝需求,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冲击。

稳定产业链:保障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原材料供应。  

(二)环境效益维度

减少原生资源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,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。推动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提升固废资源化率至60%以上。  

(三)国际话语权维度  

通过再生资源技术输出(如动力电池回收标准),增强全球绿色规则制定权。打破欧美“绿色壁垒”,为中国制造提供低碳认证支撑。  


五、面临挑战

(一)主要挑战

回收体系分散:个体回收户占比超60%,规模化、规范化不足。  

技术瓶颈:再生材料纯度、性能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。  

成本压力:再生资源综合成本较原生资源高10%-20%,需政策倾斜。  

(二)应对策略

强化顶层设计:制定再生资源全产业链标准,推动央企、民企协同发展。  

加大技术投入: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再生材料研发,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 

完善市场机制: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,将再生资源减排量纳入交易体系。  

深化国际合作: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回收网络,拓展东南亚、非洲市场。 

 

  六、未来展望

在美国对华关税升级的背景下,再生资源行业不仅是应对资源约束和贸易壁垒的“缓冲器”,更是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通过技术创新、政策协同和国际合作,中国有望在全球再生资源产业中占据引领地位,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方案。 



打开再生资源的新渠道,将垃圾资源化,无害化,变废为宝

版权所有:广西升禾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有限公司 桂ICP备2021008132号

新闻中心 / NEWS CENTER

美国对华关税升级背景下,再生资源行业发展趋势及战略意义
发布时间:2025-04-14    浏览次数:74

双碳”战略叠加关税壁垒

再生资源成大国博弈的战略要塞


一、当前经济形势与国际贸易背景  

4月2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两项关于所谓“对等关税”的行政令,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设立10%的“最低基准关税”,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。其中,美国对中国实施的“对等关税”税率为34%,对欧盟为20%,对巴西、英国为10%,对韩国和日本分别为25%和24%,对印尼和泰国实施的税率分别为32%和36%。


美国近年来以“国家安全”和“产业保护”为由,对中国在内的多国商品加征关税,涉及机电、新能源、金属制品等领域。此举加剧了全球产业链重构压力,中国出口导向型产业面临成本上升、订单转移等挑战。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在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中激起千层浪。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,双边贸易关系紧密且复杂,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绝非简单的经济行为,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动机与战略考量,隐藏着两个全球大国在资源领域的较量。  


在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下,中国正加速推动内需驱动、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。再生资源产业作为资源安全保障和低碳经济的关键环节,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。  


二、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现状  

随着美国“对等关税”的落地,中国快速推出反制举措,特别是对铜市场而言,尽管白宫宣布铜暂未被纳入全面关税清单,但全球贸易战的持续发酵仍在铜市引发剧烈震荡。清明假期,外盘铜市场在关税冲击影响下出现大跌,其中LME铜跌幅达8.95%,COMEX铜跌幅达10.21%。毫无疑问,贸易战的白热化波及到了铜精矿和废铜的供应。


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资源循环利用,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意见,设定2025年、2030年循环利用率目标,推动全链条体系建设。2024年商务部等九部门提出完善回收网络,推动 “两网融合”。先后出台了《“十四五”循环经济发展规划》《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》等文件,地方层面通过税收优惠、专项补贴、园区建设等政策扶持再生资源企业。2023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超4亿吨,产值突破1.5万亿元,废钢、再生塑料、再生有色金属占比超70%。长三角、珠三角依托制造业基础形成产业集群;中西部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区域性回收网络。  


三、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趋势  

(一)资源安全保障需求上升  

中国铁矿石、铜、锂等资源对外依存度超70%,再生资源可替代原生资源进口,缓解地缘政治风险。美国关税导致部分原材料出口受限,再生资源内循环价值凸显。  

(二)技术驱动产业升级

数字化回收: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回收溯源,提升效率与透明度。  

高端化应用:再生碳纤维、再生稀土等材料逐步进入航空航天、新能源汽车领域。

(三)碳中和目标的加速推动

再生资源行业每吨废钢、废铝利用可分别减少1.6吨、11吨碳排放,是钢铁、有色行业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路径。  

(四)国际竞争格局变化

欧盟《新电池法规》、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均要求产品使用一定比例再生材料,倒逼中国再生资源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。  


四、发展再生资源的战略意义  

(一)经济安全维度

降低对外依赖:再生金属可满足国内40%以上的铜、铝需求,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冲击。

稳定产业链:保障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原材料供应。  

(二)环境效益维度

减少原生资源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,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。推动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提升固废资源化率至60%以上。  

(三)国际话语权维度  

通过再生资源技术输出(如动力电池回收标准),增强全球绿色规则制定权。打破欧美“绿色壁垒”,为中国制造提供低碳认证支撑。  


五、面临挑战

(一)主要挑战

回收体系分散:个体回收户占比超60%,规模化、规范化不足。  

技术瓶颈:再生材料纯度、性能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。  

成本压力:再生资源综合成本较原生资源高10%-20%,需政策倾斜。  

(二)应对策略

强化顶层设计:制定再生资源全产业链标准,推动央企、民企协同发展。  

加大技术投入: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再生材料研发,培育“专精特新”企业。 

完善市场机制: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,将再生资源减排量纳入交易体系。  

深化国际合作: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回收网络,拓展东南亚、非洲市场。 

 

  六、未来展望

在美国对华关税升级的背景下,再生资源行业不仅是应对资源约束和贸易壁垒的“缓冲器”,更是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通过技术创新、政策协同和国际合作,中国有望在全球再生资源产业中占据引领地位,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方案。 



版权所有:广西升禾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有限公司
桂ICP备2021008132号